行業集中度提升
近年來,醫藥分開和行業整合導致藥品零售行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分化。2016年,全國藥店總數減少1023家,為近1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隨著監管的不斷加強,以往經營不規范的單體藥店相繼倒閉;多省份出臺禁止醫院參與藥店利潤分配等政策,導致“院邊店”數量減少等。
與此同時,醫藥零售行業業務集中度(主營業務收入前100名占全國市場總規模的比例)逐年遞增,已由2013年的28.3%增長至2017年的30.8%( 見圖)。由此可見,未來連鎖藥店和零售電商將成為藥品零售的主力軍。
2017年,醫藥零售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約為4%,其中在A股上市的企業凈利潤約為5%~6%,新三板企業約為1%~3%。隨著醫藥零售行業的快速擴張、行業整合及同質化競爭,行業利潤率相比5年前有所下滑。以老百姓大藥房為例,2013~2017年,老百姓大藥房共新建門店1075家,并購門店1130家;同一時期,益豐大藥房新建1058家門店,并購423家門店。
政策助推處方外流
在醫藥分開的背景下,多項政策促使處方從院內流向院外零售渠道。如有關藥品零加成的政策規定,使公立醫院的藥房由原來的盈利引擎變為成本負擔;有關藥占比降低的政策規定,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控制在30%左右,非住院、手術、急診用藥成為院方優先剝離的藥品類別;有關醫??傤~控費的政策規定,使大量醫保藥品處方流至院外醫保藥店。
此次“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試點的藥品總量覆蓋試點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藥品總用量的60%~70%,最終中選的25個產品的廠家無須做大量市場推廣工作,就可以占據未來公立醫療機構主要院內銷售市場。IQVIA(艾昆緯)分析認為,對于未中選的產品,由于可競爭的院內市場份額僅剩30%~40%,其銷售重點會逐漸轉移至保證產品銷量、加強患者認可等方向。同時,這些產品還需進一步搶占零售端市場,以補充院內銷售的不足。
隨著全國大部分地區取消對醫保定點藥店的審批,允許藥店通過簽訂服務協議的方式對醫保定點藥店進行管理,并逐步完善醫保定點藥店的監督管理,未來全國范圍內醫保定點藥店的數量將顯著增多。艾昆緯據此分析,從市場發展角度而言,由于全面取消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實施的“兩定”資格審查項目,減少了行政干預,零售藥店間的競爭將更加公平。同時,放寬準入審查,有利于擴大醫保定點藥店范圍,推動患者從醫院轉向零售藥店購藥。
從長期來看,醫保統籌也將逐步放開至零售藥店。一方面,醫藥分開勢在必行,統籌賬戶的開放有利于促進醫藥分開;另一方面,通過搭建處方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做到處方真實可追溯,有效解決處方流轉、藥店服務、統籌結算的規范性問題。零售藥店在承接醫保統籌的過程中,也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為醫?;颊邏|付資金,并建立完善的制度,配合醫保部門、醫院進行醫保刷卡的全過程監督。
處方藥銷售渠道拓寬
多種業態的藥店是承接處方外流的主力。當前,主要有院外門診藥店模式、醫療處方流轉模式、基層醫院定點藥店處方外配模式、慢病長處方模式四種試點模式在承接處方外流,未來或將出現更多新模式。
作為處方外流的承接方,各大連鎖藥店也在積極響應政策。例如,老百姓大藥房曾提出推行用藥咨詢、疾病管理等專業服務項目,提升藥師、店員的專業服務能力等,提前布局承接處方外流。
“互聯網+醫療”是承接處方外流的新趨勢?,F有的醫藥電商主要分為自營式B2C、平臺式B2C和O2O三種模式。O2O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但其線上下單、線下取貨/送藥到家、執業藥師提供專業咨詢的特點,使其可能成為醫藥流通生態鏈創新的“鯰魚”。以阿里健康大藥房為例,其整合了渠道商、線下實體藥店等產業鏈上的多個環節,憑借自身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既做好了服務“最后一公里”,又借助平臺資源為線下實體店進行導流。
藥品經營具有專業性強等特征,現有政策明確禁止網售處方藥,線上購藥很難全面滿足患者的需求。短期內,線上藥品銷售對線下藥品銷售的沖擊有限。
未來,院外處方藥銷售的核心應側重了解醫生、患者的個性化需求,整合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有機結合藥廠、零售藥店、流通企業三方,確保處方藥在零售藥店的最終落地。艾昆緯建議,未來零售藥店推廣可從以下三方面思考: 第一,在產品的宣傳設計上,應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盡量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也可通過數字化渠道進行產品宣傳和推廣;第二,提高藥師的服務能力,等待處方外流機會;第三,提升醫藥代表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